作者:陳姵君 諮商心理師
身為一位專長為動物輔助治療的心理師,我的工作當中大約有85%的時間是會帶著動物與人互動的,大部分是狗狗,少數是貓咪。這篇文章我將以狗狗為例,但相同的原則適用於不同物種。
十年來,我們推廣著動物輔助介入(Animal-Assisted Intervention, AAI[1])對人們帶來的益處與療效,遇過許多人進一步好奇:「那麼如果我們家自己養一隻呢?是不是也能達到效果?」。這時,我通常會請大家(通常是家長)先停下來想一想:「你/妳想透過家庭動物達到的效果是什麼呢?」。常見的回應是:「陪伴、療癒、學習尊重生命、學習負責任⋯⋯等」。另外也有一些比較高的期待是:「希望動物可以治療我們」。關於後者這一點,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概念:「療癒不等於治療效果!」,但是請別誤會,獲得療癒仍然是一件令人期待也能帶來益處的事,且光是能帶領孩子跟動物建立良好的關係,這一點就非常有價值。而我們談到的「動物輔助“治療”」,之所以能帶來治療效果,更是必須立基於「人與動物建立良好的關係(Human-Animal Bond, HAB[2])」,同時搭配受訓過專業人員的治療眼光與介入技巧才能有機會達成其目的。既然建立關係如此重要,這篇文章先讓我們將焦點放回如何協助人與動物建立良好的關係,並帶來陪伴、療癒、學習尊重生命、學習負責任等目標。
在建立關係的起點上,將家庭動物與自己準備好是必須的,因為一般情況下不會單單因為多了動物在家,就「自動」產生上述的效果,而是需要人與動物之間建立良好、信任的互動關係,並且能有「人」正確地運用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進而達成上述的目的。
讓我舉個例子給大家想像一下:
情境:一個小家庭中擁有一隻狗狗,孩子正值對周遭世界好奇的年紀,拿起玩具敲敲打打,有時捏捏、摔摔,他們正在用他們的感官在探索世界。孩子也開始將好奇心投注在狗狗身上,開始試著捏捏狗狗耳朵、手掌,拉拉狗狗尾巴,甚至開心地撲在毛茸茸的狗狗身上⋯⋯
「人」的反應一:
此時,一直關注著孩子的家長注意到狗狗出現了一些有壓力的表現,並試著讓好奇的孩子稍微暫停一下動作,教導孩子去觀察:
「狗狗現在耳朵往後貼緊緊耶,那是牠有點緊張的意思,我們讓牠休息一下下吧~」
「剛剛你拉拉牠尾巴的時候,狗狗走掉了,牠好像不喜歡這樣玩喔!」。
允許狗狗可以適當表達不舒服、允許狗狗可以先離開現場,或者家長也可以帶著孩子跟狗狗去做些喜歡的活動,例如:
「你好想跟牠玩對不對!狗狗比較喜歡一起出門去散散步,我們帶牠去吧!」
「剛剛那樣太用力了,狗狗喜歡你輕輕地摸摸牠,我們來練習看看~」。
家長的介入,可以讓狗狗有時間與空間可以紓緩壓力,也感到有人在幫忙牠面對感到困難的情境。最重要的是,這也能讓孩子學習正確與狗狗安全互動的方式,同時滿足孩子想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人」的反應二:
家長忙碌於手邊的事務,沒有留心注意孩子與狗狗的互動,錯過了觀察到狗狗壓力表現的時刻,天真的孩子仍持續在探索、在好奇狗狗的身體與反應。狗狗愈來愈感到不舒服,起身準備離開現場,可是走掉之後孩子反而覺得在動的狗狗好有趣、好好玩,追上狗狗繼續拉拉在晃動的狗尾巴。狗狗嚇了一大跳,剛剛忍耐許久的情緒轉變為低吼聲、吠叫聲,試著想要孩子:「現在不要靠近我!」。
家長聽到了聲響趕緊跑過來,看到狗狗已經露出牙齒低吼著,孩子也嚇得大哭了起來⋯⋯著急的家長對著狗狗(或孩子)說:「你在做什麼!不可以這樣!」。此時,場面變得更緊張了,擔心的家長一頭霧水不知道剛剛發生什麼事了,委屈的狗狗、害怕的孩子也都感到自己好無辜⋯⋯此後,孩子與狗狗見到彼此時,都想起那個好緊張的感覺,不敢靠近對方⋯⋯
以上兩個不同的介入時機點,不同的介入方式與情緒,帶來不同的結果。這是我們都聽過、看過的故事。讀到這邊,聰明的家長已經知道想要養一隻自己的狗狗帶來正面的效果,是需要花費一些心思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更接近理想的人與狗狗和諧關係呢?
我們從三個面向來看看:
一、照顧:(可參考國際動物福利五大自由[3])
動物需要先受到好的照顧,並且感覺到「在這裡我是安全的」。這裡說的照顧包含生理以及心理需求的照顧。
「我身體感受到舒適」有病痛的狗狗更容易感到緊迫、壓力,也更容易出現攻擊行為。
「我的環境讓我感覺安心」具有地盤性是狗狗的天性,在家中若有屬於狗狗的空間或範圍,牠在裡頭能感到自在舒適的,也會讓牠相對放鬆。
「我的情緒壓力在我可以負荷、調整的範圍內」動物跟人一樣會有壓力,並非不好的、需要避免的,但需要適當的表達與宣洩來緩解。
良好的照顧也會增加人狗之間的信任關係與感情連結,光是這一點就能帶來很寶貴的支持與陪伴感。
二、訓練:
接著,這隻狗狗會學習到「我在這個家裡應該如何生活?什麼時間我會被安頓在哪裡?什麼空間是我可以去的?哪些東西屬於我可以玩的?哪些行為是被期待出現的?」因此家長需要花時間與精力來訓練狗狗特定的行為或者作息,以符合家庭的常規,如此一來也能減少「狗狗搗蛋[4]」帶來的人狗衝突。正向訓練不僅能提高狗狗服從度與穩定度,也能增加人狗關係的品質。
此外,社會化也是重要的訓練之一,這能幫助狗狗面對不同情境與對象時,擁有更好的調適能力,幫助狗狗情緒更加穩定。
三、管理:
上述的基本需求與訓練都達到了之後,我們要設法讓這些作為都能長期維持,以現今的醫療技術,家犬的平均壽命有十餘年,我們能不能長期維持做到上述的內容與品質?以及,經過十幾年的歲月,家庭中通常也會經歷不同的生命階段,甚至成員結構改變,我們是否能在面對變動時也重新找到人狗關係的平衡呢?
最後,也最重要的目的是「人狗安全」,前面兩個面向若能有良好的品質,大家可以想見人狗關係中已經有很好的信任基礎,並且擁有一定的規矩與默契,這樣的關係中出現有衝突的風險機率也能被有效管理好。關於更正確地了解狗狗的肢體語言,有一本書是我想要大力推薦的《狗狗想要說什麼》[5],這本書在2022年已經有繁體中文版發行,有清楚易懂的圖文解說狗狗的溝通方式,也是我經常會在工作中運用的好工具!
若是您的家庭能達到上述提及的各個面向,那真的非常棒,相信您們的家庭動物能帶給家庭許多正面的影響,人犬之間也會有很好的感情羈絆!也鼓勵可了解更多飼養動物的相關知識。
延伸閱讀報導文章|訓練寵物的同時.也要正確規範孩子
延伸閱讀報導文章|想養寵物.妳與孩子會有這3大疑問嗎?
[1] 動物輔助介入(AAI)泛指所有透過與動物合作以達成人類身心健康發展的工作,包含動物輔助治療(AAT)、動物輔助教育(AAE)、動物輔助活動(AAA)及動物輔助服務(AAS)。
[2] 人與動物牽絆Human-Animal Bond,簡稱HAB:人與動物之間雙向的情感連結,雙方在這段關係中皆能受益。HAB在所有形式的AAI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提供了服務對象一種充滿撫育、滋養的依附關係,而專業人員與療癒犬之間的HAB,若能呈現出彼此之間的信任、情感與正向溝通的互動關係,亦是AAI成效的重要元素。
[3]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於2002年宣布的動物福利指導方針中,羅列了五項自由標準,讓人們能評估動物是否受到妥善的照顧以及更了解動物處境:1免受飢渴、營養不良的自由2免受痛苦、傷病的自由3免受恐懼、壓力的自由4表達天性的自由5免於因環境而承受痛苦的自由。
[4] 許多常見人們認為的狗狗搗蛋行為,例如啃咬家具、翻垃圾桶、隨地便溺等,行為背後可能都隱藏著狗狗的本能、需求或想要和人們溝通的訊息。適當的訓練能增加人狗之間的交流,減少「搗蛋行為」帶來的生活壓力。
[5] 作者Lili Chin為一名藝術家、插畫作家、作者,因自己飼養的狗狗曾咬傷別人而開始向動物行為專家求助,了解更多狗狗的肢體語言後,她不僅修復了狗狗的行為,也因此增進自己與狗狗的關係。現在她與動物訓練師、行為學家、獸醫等動物工作者合作,出版了這本狗狗肢體語言的書想傳遞更多正確的狗狗知識給大眾,這本書並已經有近二十種語言的翻譯版本,是一本受歡迎也很容易入門的書。